“1个菌包质料近5元,可产菇1.5斤,每斤价格平均按7元核算,除掉本钱,每个菌包可获利5.5元。每年只需做1.2万个菌包,就能将我家的3万公斤稻草、秸秆和高粱壳悉数消化掉,保存估量我能从中有6万余元的纯利润。”1月15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九组乡民小组长王泽英一提起自己种的蘑菇满面笑容。
据了解,纳溪区是个农业大县,以栽培水稻作物为主,从前秋收后农人都是将稻草烧成灰还田,不只形成资源糟蹋、环境污染,还会引发火灾危险。为处理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区自2012年起大力宣扬农作物秸秆绿色还田,高文“草”文章,鼓舞农人将废稻草从头使用,栽培双孢蘑菇,完成资源循环使用,不只保护环境,还能添加农人收入。王泽英首先呼应区县召唤,在村里测验栽培双孢菇,为全组乡民“蹚”出一条致富新路。
看到王泽英变废为宝,不只美化了环境还带来了收入,村里其他8户乡民也加入到使用秸秆稻草种菌菇的生态致富部队中来。他们累计出产菌包量达11万个,全组30多户乡民家中的稻草和秸秆被悉数“吃光”,村里田间地头也完全告别了烟雾旋绕。 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