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觉得,种地不就是撒种子、施肥、浇水吗?哪用这么讲究?”河南西华县的食用菌种植户刘大哥一边穿梭在自家菌棚里,一边笑着说,“现在我才明白,菌种选不好、管理不到位,第一批就能打败我。”
近年来,像刘大哥这样的基层农民,慢慢的变多地意识到,传统种植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日渐增长的需求。农业提质增效,离不开技术支撑,也离不开新型农民的成长。在乡村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食用菌”作为一种高价值、高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逐渐走上了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吸引了大量返乡青年的目光。
在河南周口西华县,有一片让食用菌爱好者眼前一亮的地方——绿富食用菌基地。靠着40年的实战经验,这里不仅摸索出了成熟的高效种植模式,还通过专业线下培训,帮助学员们从“门外汉”成长为有经验的种植好手,成为了周边乡村热议的焦点。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咱们基地的学员了。在这里,手不沾土学不来技术!”在一次食用菌技术培养和训练课堂上,绿富食用菌基地的史国平老师一边举着大托盘向众人展示菌种,一边风趣地说道:“比起看书背理论,菌棚才是你们的教室。”一句话立刻逗乐了所有学员,但更让他们信服。
手把手教学、15天的基地实操、专人跟踪技术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许多培训的“纸上谈兵”。初入行的新农民宋女士就笑言,“我开始完全不懂这些菌棚要怎么弄,听得脑子嗡嗡的,但史老师领着真实的操作一遍,我脑子里反而一点点开了窍。”
绿富基地负责人透露,虽然这个基地不无偿提供菌种、免费设备,但针对所有通过系统培训的学员,他们实行终身免费技术跟踪服务,确保每一位学员学懂、学会、不掉队。选择从事食用菌种植的人群也慢慢变得多,从零基础的爱好者到专业的种植大户,每一位学员都在这个基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说到食用菌种植的关键,不少农户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提质增效”。“绿富基地的技术,教的就是如何让农业种得更有效率。”一位来自信阳的返乡创业者说道。他表示,培训开课第一天,就有老师系统讲解了菌种的选择、天气特征情况控制、温湿度管理等多个环节,“这一些内容看似零零碎碎,但原来都决定了出菇量和品质。”
目前,类似食用菌的高效绿色种植,正成为乡村经济提升中的突破口。分析数据不难发现,菌菇类产品因为营养价值高、使用场景广,市场需求常年稳定。然而,食用菌种植对技术和管理的依赖也比普通作物更高,这也给许多无经验的返乡创业者带来不小的挑战。技术培养和训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通过绿富基地的培训,农民不但可以自己直接上手种植,还能结合气候特点,建棚种植,实现稳产高产。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不少人通过种植食用菌走上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周围村镇里的菌农曾打趣说,“种粮是为了吃饱,种食用菌是为了吃得好。”
食用菌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的代表。在乡村经济转型、年轻返乡浪潮来袭的背后,政策、市场和技术培养和训练正促成一个“人、地、技”结合的闭环。
以绿富基地为例,他们的学员回到家乡后,不但可以实现稳定的种植,还能带动产品的分销和销售链条的完善。无论是面向周边超市的大宗加工,还是服务个体食客的直供订单,都让过去想象中“靠天吃饭”的农生态彻底改头换面。
村子里有40岁的王师傅在接受绿富培训后,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高手”,不仅主动承担了基地推广技术的任务,还说服周围几户邻居一起走上了菌种协作的道路。他说:“以前,乡里人种蘑菇是‘靠运气’,现在种蘑菇,是‘稳’。”
乡村振兴,不仅要靠政策的顶层设计,也要靠每位农民对农村和农业的热爱。“干农业,是个授人以渔的活儿,谁掌握了真本事,他的种植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正如史国平老师在课堂上说的那样,食用菌种植的成功之道,来源于每一双学习掌握技术的手。在一个个菌棚里,我们正真看到的不只是各种食用菌的生长,更看到每位返乡创业者用心、用脚丈量种植新版图的故事。这些故事正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注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