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2025-07-25

光影回顾 镜头叙事的节奏交响来看第十四届学院奖最佳剪辑奖提名作品!

来源:bob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5-07-25 13:32:19

  剪辑是一门关于组合影像的艺术。从胶片时代的剪接拼贴到数字时代的非线性编辑,剪辑始终影响着影像的创作。如果说剧情片离不开蒙太奇,那么对纪录片来说同样如此。纪录片人通过剪辑为素材赋予意义、对现实进行归置、将观点清晰表达,不仅意味着对镜头素材的选择以及对影像时空的压缩,还意味着对真实的取舍。

  自2013年起,“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设置“最佳剪辑奖”,关注纪录片技术领域的匠人精神,重新审视剪辑的专业价值。因为剪辑,纪录片拥有了勾连一切复杂时空的魔力;同样因为剪辑,纪录片得以在影像过剩的当下,让冗杂的素材能够凝聚为思想载体,使碎片化的个体观察升华为时代叙事,在对现实的创造性重构过程中不断追问影像的意义。

  奇妙的自然,蕴藏着许多尚未被人类揭开的秘密。影片从迷幻蘑菇为切入点,探索现实世界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微妙联系。鲜亮色彩和光影交错的影像,再现了超越日常现实的独特感官体验。在幻觉与现实的交错回闪间中,传达抑郁症患者的抽象思维,将其从实体影像中剥离升华,引导观众走向一个充满全新可能的世界。

  万物相通,小小的“迷幻蘑菇”帮助独居者与自己、与全世界、与周围的一切互相联结。《蘑菇》精炼地展现流动影像的内在可能性,混用纪录、虚构与交互的方式,利用16毫米的胶片摄影来营造迷幻的感官体验,聚焦于“迷幻蘑菇”和人的连接,采用温柔舒缓的语气节奏和俏皮互动的旁白叙述方式,探讨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以及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纽带。在虚实交织中反思现实世界,并赋予观众浪漫的幻想。

  在视觉层面,本片具有胶片般的温暖质感和柔和的色调呈现,并通过胶片影像中光晕和缤纷色彩的处理,模拟了“迷幻蘑菇”的魔幻色彩,这种由图像所催生的超越日常现实的感官体验,成为了超自然的真实。同时,导演巧妙利用观众熟悉的触觉记忆,通过对采菇人用手指拨弄、触摸蘑菇的细微动作的刻画,使视觉体验转换为触觉体验,产生“云触摸”的错觉。此外,《蘑菇》也借助触摸镜头传达人物情绪,表达现代人独居生活的孤独。这些画面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人和物的触觉,让沉浸的感官体验贯穿整部影片。

  声音处理方面,影片在采摘蘑菇的场景中采用纯粹的自然环境音,营造出让人放松和舒适的氛围,直接触及观众感官。而音乐也是遵循温暖自然的风格,融合虫鸣鸟叫,使观众身心更加贴近自然。

  影片中独居者们与鸽子互动,抚摸鸽子、取出蘑菇。在采菇人和独居者、独居者和鸽子、鸽子和蘑菇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又默契的联系。片尾处,主人公闭眼仰头,天空中飞翔的鸽群在闪回镜头中覆盖了他的上半身,脊背上的鸟人纹身在夕阳下格外耀眼,仿佛通过精神上的“遨游”获得了自由,这与鸽子自在的飞翔形成呼应,展现出一种精神与自然的延伸关系。《蘑菇》在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传达了导演“万物之间皆有联系”的思想。

  五年时光流转,镜头再度启程。周轶君以纪录片导演与两个孩子母亲的双重身份,踏上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新西兰的土地,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观察、交谈、追问。回到童年,遇见家乡的另一个“你”。

  镜头如实记录了各国教育的真实生态:新加坡 “东亚式教育” 下 “怕输” 的社会基因,德国课堂的自由氛围,法国对孩子个性的呵护,泰国教育中的包容理念,新西兰与自然融合的教育方式等。周轶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家长深入交流,在差异中捕捉教育的本质,于碰撞里探寻成长的多种可能。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冷静的观察与真诚的对话,让不同文化下的教育方法的理念自然呈现。

  这不仅是一次跨国的教育探访,更是一场关于 “何为成长” 的深刻思考。教育如无形之风,在不同国家的土壤上吹拂出各异的形态,而纪录片则是那扇通透的窗,让中国父母得以看见世界教育的多样面貌,在缓解育儿焦虑的同时,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教育背后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的进一步聚焦,引发对性别、公平、生命等更广阔议题的思索。

  在他乡的童年里,遇见教育的万千可能,也照见我们对孩子、对未来的期待与反思。世界有多大,童年就有多少种可能,让我们跟随镜头,去观察、去理解,在教育的 “风” 中寻找属于自身个人的答案。

  城市环环扩展,慢慢的变多的野生动物卷入其间,成为城市的另类居民。人与自然、与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海洋、山野、公园,纪录片《城市野性居民》走入它们的栖居地,以同理心以及探索性聚焦野生动物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存故事,于宏阔中撷取细微,探寻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小体量却承载着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大主题。影片以小见大,采用拟人化的方式赋予野生动物故事更加戏剧化和故事化的表达,通过观察一场场动物之间精彩的自然博弈,洞悉野生动物的城市生存策略,了解人与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新三角关系,这是知识、见识、远识的迭代,也是生命、灵性、尊严的叩问。

  万物生长,各有活法。《城市野性居民》不仅展现了野生动物生存状态,更对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共生”的课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影片用镜头捕捉那些在摩天大楼间、灌木丛中、立交桥下容易被忽视的身影,用同理心感知野生动物的脆弱与坚韧,呼吁人类积极探寻与大自然科学共生的方式。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从灵感的呈现,设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纪录片《向设计出发》聚焦设计领域,从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出发,溯源设计的原点,再现设计师的脑内世界,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追问。

  影片挖掘趣味生动的设计案例,在内容上选取的人物囊括了了从市井民间到行业尖端的所有的领域的设计师,讲述的对象既深入日常生活,又包含城市建设等多个角度,突破了固有概念中对“设计”和“设计师”的定义。同时,本片结合先锋多样的动画和设计感的创意摄影,展现设计的方法论和具体过程,让观众进入一个由“设计”连通的世界。

  影片具有强烈风格化的表现形式。从整体动态概念视觉设计,到包装,再到整体的影像风格,都极具设计感,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原创动画辅助诠释主题。全片选用色彩对比强烈的Motion Graphic动画风格,以及既幽默又富有创造性的拼贴动画风格,结合先锋、“无厘头”、鬼马的动画和创意视觉美术,解构、再现设计师的独特“头脑风暴”世界。

  设计无处不在,却常常被人忽视。它有很大的可能是一书光线、一个招牌、一段广告、一条连通的路……它植根于生活日常,在每个习以为常的角落,都是人重新理解世界的起点。随技术变革、城市发展,“设计”犹如新型媒介,它不断超越本身的功能性,通过信息传播衍生出更为丰富的人文意蕴。

  在大兴安岭的云雾与森林之间,镜头温柔地跟随鄂温克族女性柳霞的生活轨迹,她与鹿群为伴、在篝火边歌唱,用萨满教信仰连接人与自然。《天堂是一片森林》用平静的镜头呈现鄂温克使鹿部落的现状与变迁,揭开了现代文明与古老生态的碰撞。学者随导演顾桃重返大兴安岭深处,让观众从鄂温克人的眼中,看到人类最本真的尊严与挣扎。二十年的影像如同细雨,在柳霞的故事里回响。

  影片中,柳霞讲述着鄂温克人“天堂是一片森林”的世界观,这是他们萨满教的信仰,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学者们的介入,带来外来者的视角,却也在森林的广袤中陷入迷茫与矛盾。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着驯鹿的迁徙,也触动着部落的生存,而柳霞和她的族人,以真实的生活气质,展现着人类本来的样子与尊严,没有城市中的掩饰与欺骗,只有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鄂温克族的故事。镜头如森林的枝叶,勾勒出生态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让观众透过 “他者” 的生活,反思现代文明的复杂,寻找本真的生存状态。柳霞的歌声与篝火,驯鹿的足迹与迁徙,共同诉说着对自然的尊重与依赖。

  在文明不断建构的当下,《天堂是一片森林》用真实的影像,保留鄂温克族的生活褶皱。它不追求表面的感动,却足以让观众看见森林中的天堂信仰,看见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共生。2023年,柳霞走向了她的森林天堂,这部影片,便是献给她与那片森林的一曲赞歌。